科举殿试分三甲,一甲只有三人,称“进士及第”。
第一名状元从六品起步,第二名榜眼、第三名探花正七品起步。
三人无须朝试直接进入翰林院担任修撰、编修等职,起点很高,仕途也很顺利,很大概率荣升部堂、中堂。
二甲录取的进士称“进士出身”,录取人数并不固定,有时录几十个,有时也录一百多个。
起步也是正七品,但除排名最高的“传胪”可直接授予官职外,其余均需要参加朝考选拔,成绩优秀者才能正式授官。
三甲一般录取一到二百人,称“同进士出身”,成绩属于殿试垫底的,要不是殿试有不淘汰人的规矩,就是全部不合格滚蛋的那种。
相比“进士及第”、“进士出身”,“同进士出身”的官员起步低的多,只有正八品且很难“留京”工作,大多是被分配到边远贫瘠之地。
后期升职时如果是和一甲、二甲出身的官员竞争同一岗位,必须让位于那些正牌进士,不过要强于举人、监生出身的官员。
也就是说“同进士出身”不是真的进士出身,但按进士出身对待。
好比“如夫人”,如同夫人实则低人一等的小妾。
因此不少同进士出身的官员就耻于提自己的“学历”,因为真的很难听。
搁赵安这边,实际比同进士出身还不如。
因为他是老太爷高兴起来破例赏的“赐‘赐同进士出身’”。
什么个意思呢?
表子都不如的表子。
这种事跟监生出身当老宗师差不多,都他妈的百年不遇。
也就老太爷晚年喜欢骚操作,做事不拘一格,不然真的不敢想。
第一名状元从六品起步,第二名榜眼、第三名探花正七品起步。
三人无须朝试直接进入翰林院担任修撰、编修等职,起点很高,仕途也很顺利,很大概率荣升部堂、中堂。
二甲录取的进士称“进士出身”,录取人数并不固定,有时录几十个,有时也录一百多个。
起步也是正七品,但除排名最高的“传胪”可直接授予官职外,其余均需要参加朝考选拔,成绩优秀者才能正式授官。
三甲一般录取一到二百人,称“同进士出身”,成绩属于殿试垫底的,要不是殿试有不淘汰人的规矩,就是全部不合格滚蛋的那种。
相比“进士及第”、“进士出身”,“同进士出身”的官员起步低的多,只有正八品且很难“留京”工作,大多是被分配到边远贫瘠之地。
后期升职时如果是和一甲、二甲出身的官员竞争同一岗位,必须让位于那些正牌进士,不过要强于举人、监生出身的官员。
也就是说“同进士出身”不是真的进士出身,但按进士出身对待。
好比“如夫人”,如同夫人实则低人一等的小妾。
因此不少同进士出身的官员就耻于提自己的“学历”,因为真的很难听。
搁赵安这边,实际比同进士出身还不如。
因为他是老太爷高兴起来破例赏的“赐‘赐同进士出身’”。
什么个意思呢?
表子都不如的表子。
这种事跟监生出身当老宗师差不多,都他妈的百年不遇。
也就老太爷晚年喜欢骚操作,做事不拘一格,不然真的不敢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