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奇率先遣出阵的,是一支由百余名饥民与百名步队混合编成的部队。

    这支部队被精心拆分为两波,其间还安插了督军,以确保他们奋勇向前。

    剩余的三百多人,则组成了第二波进攻力量,同时兼作压阵的军兵。

    这是常规打法。

    当然,若是遇到大明正规军,这般进攻方式无疑等同于飞蛾扑火,自寻死路。

    但赵奇笃定,对面的大明军卒,乃是当下明军序列里最为差劲、最为孱弱、最为无能的“墩军”。

    严格来讲,墩军早已背离了军人的本质,不过是顶着“军人”之名的一介农夫罢了。

    他们除了懂得种地屯粮,简直一无是处。

    不得不说,赵奇的这般认知,在大方向上并无偏差。

    多数墩堡的状况,确实颓废到了极点。

    只是,他万万没想到,他算准了九成,唯独漏看了一成。

    所谓墩堡戍卒,本该是屯田种粮的泥腿子,刀枪入库的看门犬。

    可劲勇堡的戍卒,偏生是拴着铁链的狼崽子。

    按照赵奇的思路。

    流寇和官兵作战,通常都是先以饥民顶上去消耗,混杂步队督战使其死战。

    待饥民将明军的体力消耗得差不多,且自身士气濒临崩溃之际,大队步队便会压上冲锋,试图冲散明军军阵。

    而后,马军便充当起第二重督战队的角色。